今天下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第二场新闻发布会(←点击蓝字查看详情),介绍“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关情况。
现场,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一起来看:
新华社记者:浙江如何为城乡困难群众兜好民生的底?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铭权介绍,近年来,浙江积极打造“弱有众扶”优享工程,不断健全完善城乡统筹、分层分类、精准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资讯网
聚力提标扩面,推进社会救助兜底兜牢
逐步扩大社会救助受益范围。目前低保标准从2017年的农村每人每月730元、城市739元,提高到2022年城乡同标的每月1084元;特困标准实现城乡统筹人均1756元。
扩大弱势群体帮扶覆盖面,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对象向“扩中提低”对象延伸。目前已有72个县(市、区)将低边认定标准放宽到低保的2倍;临时救助有效覆盖外来人口,2022年向60.78万名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3.88亿元。
探索“助联体”建设,促进救助服务多元参与 南京建邺区新闻网
民政部门牵头建设“助联体”,进行实体化运行。目前,已有62个县建成县级“助联体”,共有1445个第三方执行的救助服务项目进驻这些“助联体”。用好慈善资金,组织实施“善居工程”,按照每户1.6万元的标准,已为2563户低保家庭改善居住环境。
打造“浙有众扶”应用,丰富社会救助智慧场景
以数字化改革助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低收入人口基础数据库”一体化监测,全省动态监测221.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4.35%。通过浙里办救助一件事联办,省内户籍人员凭身份证就可申请社会救助,实现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惠民补贴等15个事项联办,累计办理8.18万人次。整合救助系统和核对系统,按兜底型、急难型、支出型、关爱型、发展型进行“精准画像”,累计生成“一户一策”帮扶建议42.79万条,实现即时救助。
光明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建设“教育强省”作出了重要部署。这些年浙江在这方面是如何推进的?有哪些成效和亮点?
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陈峰介绍,浙江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效。
教育资源供给不断扩大
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1.38万所,在校生1082.58万人,教职工93.7万人,教育人口超过全省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越,十五年教育普及率超过9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6.3%,较20年前增长了46个百分点。 大同资讯网
城乡教育均衡程度不断提升
全省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并通过“教师轮岗交流”“对口帮扶”和“教育共同体”等方式,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目前,浙江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校际差异系数在0.27以内,为全国最低。
科教兴省战略不断深化
通过建设高教园区、新建扩建校区、中外合作办学、以新机制举办新型高校等措施,实施了重点学科、重中之重学科、重点建设高校等一系列工程,高等学校在科教兴省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输送了152.6万名毕业生,其中85%以上留在浙江,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全省高校主持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三大奖占全省总数的80%,成为科教融合的主阵地。
中新社记者:对登记失业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浙江有哪些帮扶措施?
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厅长吴伟斌介绍了主要采取的三方面举措:
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鼓励用人单位吸纳、灵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多渠道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今年一季度,发放就业困难人员有关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4.45亿元。
从“发现—服务—就业”全生命周期设计帮扶业务流程,迭代升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应用,搭建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就业治理体系,实现一人一档,实施点对点个性服务、系统化闭环管理。今年以来,已帮扶43.85万名重点群体实现就业。 海南旅游网
开展专项活动
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活动,今年活动期间,全省共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4500场,参加企业13万家,提供就业岗位320万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56万人次。
浙江日报记者:基层尤其是山区海岛,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薄弱一些,浙江正在实施的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进展情况和成效如何?
省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王仁元介绍,2021年浙江启动实施了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由省内13家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市级三甲医院重点帮扶32家山区海岛县医院,确保每个山区海岛县(市、区)都有一家三甲医院帮扶。
主要采取了三方面举措
聚焦优质医疗资源缺乏现状,加大了专家下派力度,确保每个县每天有12名以上省市专家在当地开展医疗服务;
聚焦群众就医需求,构建了“3342”任务体系,着力于做强县域胸痛、卒中、创伤“三大救治中心”,做优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共享中心”,共建不少于4个重点帮扶专科,提升医院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项能力,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急救创伤等救治能力。
聚焦人才短板,加大定向培养的带教培养力度。依托省内优质医学院校,每年为山区海岛县量身定制培养不少于700名医学生,通过开设在职研究生班、青年骨干高级研修班等方式为山区海岛县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 大同社会新闻网
山区海岛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山区海岛县群众就医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改善。
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省市专家。平均每月省市医院有438名下沉专家在山区海岛县直接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山区海岛县的县域就诊率提高到了88.82%。山区海岛县群众还可以通过远程医疗协作网、“云诊室”等途径,在线上看上更多省市专家。
县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山区海岛县三级医院数量从5家增加到12家,衢州地区县级三级医院实现零的突破。三大救治中心和三大共享中心全面建成,急性心梗、脑中风等严重影响群众生命健康的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提升。县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628项,建设重点帮扶专科148个。
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重输血更重造血,围绕当地多发病、常见病,有针对性地落实培训进修、“师带徒”“送出去 请进来”等多重举措,开展医疗骨干人才培育。已累计培养心内科、神经外科、骨科等县医院技术骨干889人,持续稳定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当前浙江城市和乡村的教育资源还存在不平衡现象,特别是山区海岛和农村教育比较薄弱;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中考、高考,教育焦虑还比较普遍。怎么改变这些现象?
陈峰介绍,浙江人民群众期待孩子接受更多、更好、更加公平的教育,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当前,浙江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90%以上的孩子在城镇学校就读。
一方面,要根据城镇化发展趋势,继续布点建设新的城市学校,扩大城市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优化乡村学校布局,提升乡村教师水平,让乡村孩子也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条件、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教育焦虑,是就业压力、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的反映,也是教育资源不足的表现。浙江要进一步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供给,优化教育结构,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读书机会、升学通道,努力缓解考试焦虑、升学焦虑。还要大力发展“学校后教育”,让已经离开学校、参加工作的人,也能终身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从而提升学历水平和就业能力。 滁州资讯网
浙江经视记者:养老服务要实现普及普惠,浙江如何解决城乡区域之间存在的差距问题?
沈铭权介绍,浙江因地制宜出台各具特色的政策,着力解决大城市与小县城、山区海岛与平原丘陵等各类区域的养老问题,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积极探索山区助老长效机制
浙江山区农村老年人量大面广、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近年来,省民政厅立足山区实际,在丽水、衢州等地探索“服务跟着老人走”模式,聚焦山区老年人基本生活、看病就医、代购代销、精神慰藉、安全出行等重点需求,切实提升老年人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开展“海岛支老、一起安好”行动
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市派出支老人员,从服务、设施、管理、文化等方面支援舟山市15个悬水小岛养老服务。目前共有162位支老人员先后上岛,开展生活照料服务4989人,慰问和送医送药等服务4855人次,文化活动1750场次,让越来越多的偏远海岛老年人共享优质服务、安享美好晚年。
加速缩小养老服务区域差距
近年来,浙江始终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统建、政策统筹、标准统一。城市社区和偏远山区、悬水小岛都有按省级标准统一建设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022年底,浙江发布基本养老服务清单,面向城乡13类老年人群体无差别提供21项基本养老服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近年来浙江周边省市,有不少老年人夏天到浙江乡村避暑休养,异地养老需求在不断增长,浙江如何满足这方面需求?
沈铭权介绍,浙江一直遵循“八八战略”提出的“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促进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
大力发展跨区域旅居养老
浙江有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生态优势,长兴顾渚村、安吉董岭村、磐安乌石村、江山周村等地,还有许多知名、不知名的小山村,吸引了大量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老年人度夏过年。 杭州时政网
持续促进养老服务企业融合发展
吸引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品牌企业到浙江投资兴业,努力形成高中配备、多业态共存的养老服务业。许多上海和江苏的知名养老服务品牌在杭州、温州、嘉兴、绍兴等地都承接了养老服务项目。浙江的养老服务企业也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力,一些康养行业领军企业走向长三角、服务海内外。
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人员交流
长三角养老服务人员交流密切,经常举办各类比赛和研讨活动。三省一市每两年轮流举办一次长三角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长三角地区近8千家养老机构的15万养老护理员参加比赛。 广东新闻网
推动跨区域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无论本省籍还是外省籍老年人,只要年满60岁,凭身份证明,在浙江旅游、出行、就医等均可享受相关的优待政策。外省老年人在浙江也可以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便利条件,部分地区还可享受和本地老年人同等的助餐优惠。
香港商报记者:浙江技能人才总体情况如何?在培育激励方面有哪些做法?
吴伟斌介绍,截至2022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95万人,占全体就业人员总量的30.7%。近年来,浙江聚焦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认同感和获得感,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改革。 烟台区县网
畅通技能人才职业成长通道
探索建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在原先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工”基础上,向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向下补设学徒工,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可以申报相应系列正高级职称评审。
探索创新“以技增收”机制
以“企业出效益、职工得利益”为导向,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技能人才“增技增收”。去年在台州市开展了技能型社会建设试点,探索“技能创富”模式,推动企业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薪酬分配制度。4月18日,人社部和省政府签署了共建省域技能型社会合作协议,将全面总结推广台州经验做法。
完善高技能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连续两年遴选培育新时代浙江工匠5276名,省级财政安排每人最高50万元支持经费。以省政府名义设立“新时代浙派工匠”表彰项目,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同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各地人才支持计划,按规定落实住房、户籍、子女入学、医疗、创业就业扶持等优惠政策。
潮新闻记者:浙江老百姓看病挂号、排队等候的情况如何?怎样让老百姓就医体验好一点?
王仁元介绍,近年来浙江全力推进“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建设,围绕看病就医“一件事”,在“浙里办”上线了“浙里健康”专区,推出了预约挂号、浙里健康e生等70多项数字化便民应用。构建了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化、全方位的数智医疗健康服务新体系。
在诊前
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向群众提供便捷的智能导诊服务,帮助群众快速选择合适的医院合适的科室;建立全省统一号源池,提供1000多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线上预约挂号,累计提供挂号服务已突破1亿人次;将诊间叫号大屏搬到患者手机端,统一向居民提供各医院各科室当前叫号和候诊人数查询。城市大医院高峰时段排队平均时间从8.26分钟缩短到2.61分钟。
在诊中
广泛开展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也就是“浙医互认”。通过这一应用,解决了“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的问题,让群众就医省时、省心、省钱。目前已覆盖医疗机构1881家,累计互认2072万项次,节省医疗费用近8.3亿元。同时,重塑医疗费用支付流程,推广“医后付”“信用付”等新型医疗费用结算模式。
在诊后
基于健康数据高铁归集的健康数据,通过“浙里健康e生”应用,让浙江的老百姓人人可以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全周期电子健康档案。同时,依托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图文咨询、视频问诊、在线处方等服务。去年上线了“浙里护理”,通过“线上点单、线下服务”新模式,为失能失智老人、长期卧床病人等群体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接下来还会不断强化新技术创新融合,推进这些应用的迭代升级,并启动谋划更多新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场景,让老百姓看病更便捷、更智慧、更舒心,持续改善提升老百姓看病就医过程中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浙江卫视记者:这些年浙江高等教育发展很快,但离高等教育强省还有不小距离,怎么样实现高教强省?
陈峰介绍,20年来,浙江高校数量由68所增加到109所,普通本专科、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分别增长到2002年的3.19倍、9.28倍。高校“双一流”学科数量居全国第五位,汇聚了全省75%的“两院”院士和73%的“鲲鹏”级专家。但高等教育仍然是浙江教育的短板。
得益于浙江良好的教育基础,国内大学十分认可浙江的生源质量,浙江学生被高水平大学录取的比例居于全国前列。但由于“家门口”的高水平大学还不够多,许多孩子选择出省上好大学。下一步,浙江将按照“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的要求,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积极以新机制举办新型高校
西湖大学已经招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航空学院已获批成立,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等高校正在筹建。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以超常规力度扶持若干基础好的高校、学科争创一流,争取早日从“高原”登上“高峰”。
促进普通高校特色化发展
大部分孩子是在普通大学就读的,要把每一所大学的特色培育成优势、把优势培育出水平,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大学里都能学有所成、不负韶华。